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最大的特点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的自由教育,又称“通才教育”。它是指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道德、情感、理智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而并非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它强调整合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重视培养人的思维方法及敏锐的洞察力;强调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重视人的情志的培养等。
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它的理念就是: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再谈你的专业,谈你将来想干什么。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美国的大学一般不会要求学生一上大学就确定自己的专业,甚至在申请的时候,也可以不确定专业来申请(Undecided)。因为美国的大学的并不认为一个18岁左右的年轻人在申请的时候就有能力定下可能影响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专业,而且也并不认为有必要这时候就定下来。在大学的前两年,学生可以广泛地选课,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等类课程都可以选,以此探索和培养自己的兴趣。而且在这期间,会有专门的辅导员(advisor)来帮助学生,根据学生背景和兴趣,量身定做课表。如果有任何关于专业选择和职业规划的想法,可以随时跟辅导员沟通。
但是,申请的时候不定专业,不是说不需要考虑自己的专业的问题。因为很多大学都会有补充文书(即supplementessay),要求学生阐述自己的学术兴趣。
美国大学本科阶段强调基础教育,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不少职业化专业,比如精算、医学、法学等很难在本科专业设置中看到,甚至本科阶段根本就不开设相关专业。取而代之的,往往是数学、物理、生物、经济、历史等基础专业。在本科阶段特别是头两年,充分发掘兴趣,打好学术基础,到研究生阶段再进行职业学习,是绝大多数学校奉行的原则。这也是我们常常能在美国大学的专业设置里能发现生物化学这类交叉学科,或者东亚研究这种中国大学少见专业的原因。
目前,美国大学本科生所就读的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类:
美国大学商科专业本科授予的学位多为BBA(Bachel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开设的方向有Accountancy, Finance, Marketing 等。美国大学本科商科专业开设情况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由于美国大学商学院的教学重点在MBA上,再加上商科又是一个偏职业化的专业,不符合美国通识教育的传统,所以不少美国大学,尤其是一些顶尖美国名校,本科阶段都不开设商科专业,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大、芝加哥、杜克、西北等大学的本科阶段都没有商科专业。
(2)也有少数美国名校,申请人在申请大一的时候就可以直接申请该校商学院的本科,比如宾大(Wharton),纽约大学(Stern),不过此类学校,直接申请商科专业难度极大,竞争非常激烈。
(3) 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学校虽然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商科专业,但是申请大一的时候是不能直接申请的,在经过了一到两年的基础教育后,学生在大二或是大三的时候再转入商学院学习。比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Haas)、弗吉尼亚大学(McIntire)、圣母大学(Mendoza)、埃默里大学(Goizueta)等都是这种方式。
工程类专业分很多方向:工业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电子工程,建筑工程,石油工程,材料类工程等。一般来说,男生学工程的偏多。工程是偏技术的专业,四年的锤炼会培养出一位非常出色的工程师。但是工科课程难度大,压力大,如果想学工科,要做好吃苦的准备。申请工程类专业的话,学校比较看重申请人的数学和物理背景,以及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
这一类是College of Arts andScience开设的课程,也就是美国综合大学的文理学院。他们是本科生主要的学院,甚至是唯一的学院。比如,在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本科生申请的时候只能选择哈佛学院(Harvard College)和耶鲁学院(Yale College),而不是其它的学院。文理学院的学科和课程包括很多方面,我们平常常见的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社会学科,比如:人类学,考古学,英语文学,历史,哲学,东亚研究,以及经济学,数学,统计,物理,地理,历史,心理学等等,这些专业基本上都是开设在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下面的。一般学生申请的时候都是申请这个学院的专业, 这些都是基础学科,为奠定学术基础而开设。美国本科阶段与国内大学不一样,他们更加看重个人综合素养。因为人的一生,不可能只从事一个职业,如果教给学生专门的一项技术,事实上限制了学生的人生职业发展。在文理学院经过四年的广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增加了学生将来从事不同职业的可能性。这对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是有好处的。所谓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
除了上面说到的这三个大方向外,本科阶段还可以学习艺术、建筑、教育学、护理等相关专业。但要注意的是,美国大学本科阶段不开设医学及法学专业。要想学习这两个专业,必须先拿到一个本科学位以后,再考取法学院或医学院。如果未来有志于法学院或医学院,本科阶段可以学习一些Pre-Law或Pre-Med的课程。
大学招生办是由什么人组成的呢?他们的背景如何呢?
大学的招生官包括这么几类:
第一类,Reader(第一读者),就是阅读材料的人;
第二类,ADMISSION OFFICER (AO), 做决定的老板;
还有,就是地区代表。
招生办的那些工作人员不能算是招生官。
Reader的作用可大可小。他们要让一个人上不一定容易。但是你如果不入他们的法眼,让你下来是很容易的事。
地区代表的作用要特别提一提。这些人在每个不同地区,和每个好高中的升学顾问都很熟悉。他们每年在各个地区、不同高中召开发布会。很多信息是由他们在发布会上讲出来的。例如,2016年,哈佛大学的LEGACY政策由固定蛋糕变成优秀录取,就是由这些招生代表发布的。
根据入职时间,招生办的老师大致分为两类: 一. 招生是他们大学毕业后第一份或第二份工作,有点像初入社会的跳板。二.进入招生这一行比较晚。之前他们品尝体验了其它职业的冷暖,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希望从事怎样的工作,最后慎重做出转行决定。
招生办老师在校读书期间很多都给学生服务中心或招生办打过工,比如寝室管理员、新生联络员。当然,最多的是做学生导游,无论晴雨,他们施展着倒走的绝活儿,带着高中生学生家长参观学校,煞是威风。
一般做招生办老师,干个两三年就迫不及待地凭借日益精进的人际交往能力、推销能力另谋出路,比如经济回报更好的企业销售部门。从某种意义来说,招生工作最适合初出校园、年富力强、无牵无挂的本科生,这为他们进入社会提供了磨刀霍霍的场所。
那么,各个大学是怎么招生的呢?
顶尖学校招生采用所谓全面考核(Holistic)的方式——要求每一位申请人提交诸如个人信息、申请论文、平时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推荐信、课外活动等各式各样的材料。申请学生通常会参加大学信息发布会、参观校园、预约面试等招生活动。整个申请犹如撰写一部自传,全面展示理想、信念、成就等心路历程。申请人殚精竭虑地撰写个人陈述、事无巨细地描述课外活动、绞尽脑汁地回答刁钻难题。他们把自己的方方面面,从生活到灵魂,赤裸裸地分享或者说暴露在学校的招生办眼前。
有人说顶尖名校寻求的不是各方面能力平衡的学生个体,而是一个均衡发展的新生群体。在众多的合格申请人中,学校不会遵从一个单一的、定义明确的“最好”的概念。他们追求的是平衡。他们只是努力把各种各样的新生招到校园里。
这对学生而言就像撞大运。这一年学校橄榄球队毕业了几个后卫,那么具有校队替补水平的球员就有了更多录取机会,而下一年学校乐团走了个小号手,那么申请人之中小号吹得好的就有福了。孩子们根本无从得知学校对其具备的某项特定才艺是否需求迫切。
难道大学招生难道真是一个不可预测,暗箱操作和令人失望的博彩过程吗?
大学招生的典型程序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第一类、可以称之为“两头掐”
以杜克大学为例。
如果某大学当年共有15000个申请者,那么,招生办至少10万件各种申请材料。这是因为,每一个申请者需要分别提交几个部分的申请材料。虽然各学校设计的申请表格各式各样,但基本的内容和形式差别不是太大。
1. 第一部分,一般包括申请者的基本情况:姓名、出生日、社会安全号、住址、父母的职业及受教育程度,等等。
2. 第二部分,往往包括申请者的兴趣、爱好、社会活动、学术活动、课外活动、打工情况、获奖情况……有的学校还有一连串的小问题(有人也称为小文书),一般每个问题都限制在200到500字之间,都是一些不痛不痒、不得不答但又很难出彩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申请该大学?对什么学术项目感兴趣?
3.文书。
4.高中成绩单。当年的2月中旬,还要寄出该学生高四年级第一学期的成绩单,到7月上旬再寄出毕业时的成绩单。
5. 推荐信。好的大学要求至少有顾问和两名任课老师的推荐信,也有的大学不一定要求有推荐信,如加州大学系统(UC)。
6. 有的考生还有面试报告。
7. 各种补充材料。如获奖证书、发表的文学作品、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等。
8. SATⅠ或ACT、SATⅡ单项考试成绩。
招生过程,包括阅读、审核、筛选申请材料的工作:
一. 由20来个“第一读者”将所有的申请材料读一遍,并写上自己的审核意见。杜克大学的“第一读者”包括退休的招生办人员、本校的教职工、有招生经验的校友、在读的研究生等各方面的“临时专业人员”。
二. 每一个招生办有一部分专职审读人员按地区划分有自己的“势力范围”,即所谓“地区代表”。每一个“地区代表”负责阅读、审核、筛选所有本地区申请者的材料,并写出审核意见。这样,加上“第一读者”,每一个申请者的材料就保证至少经过两个人的阅读、审核和筛选,避免个人的成见或偏见可能造成的潜在的误选。
三. 从这些申请材料中选出5%~8%的最佳候选人,交给招生主任最后定夺。通常来说,如果两个审核者都在申请材料上用绿色的笔签署了“录取”的强烈推荐意见,一般就能通过主任的审核。当然,也有少部分主任可能会保留自己的意见,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
四. 把25%~30%的最弱的申请者剔出来,作为落选者交给副主任最后审定。这些被拒者,必须是两个审核者都用红笔签署“拒收”的申请者,只要其中有一个审核者有不同意见——不同意立即拒之门外,就必须通过第五个步骤——交由筛选委员会讨论。在两个审核者意见一致的情况下,只要副主任也用红色的笔签署了“拒收”意见,这些申请者就被打入“死牢”,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了“翻案”的机会。
五. 除了5%~8%那 一部分绝对录取的申请者和25%~30%那一部分绝对不能录取的申请者,剩下的全部拿到筛选委员会去讨论。筛选委员会的组成人员因校而异。有的大学由各学院的教授、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有的除了教授和招生办的人员以外,还加上学生代表;有的由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组成。莱斯大学的学生委员会也参与筛选工作,杜克大学理工学院的教师也都参与筛选理工专业的申请者的工作。为了避嫌,各个“地区代表”一般不参加筛选委员会。当然,不管筛选委员会由什么人员组成,其成员一定是单数,以便在出现争议时,进行票决。
六. 筛选委员会成员逐个讨论这部分最有争议也是人数最多的申请者。主要是讨论第一和第二审核人员的评审意见,如果出现争议,再参阅原始的申请材料。这是整个招生工作中最困难、最复杂、最细致、最微妙、最有挑战性、工作量最大的一个重点步骤。
那些闪闪发光的玉,谁都有眼力看出来。但是,所谓“玉石玉石”,有些美玉是夹杂在顽石中的璞玉,需要招生人员在这个步骤中挑出来。漏掉一个有培养潜质的孩子,比选了一个平庸的学生所犯的错误更大。选了一个庸才,不过浪费了数十万美元;漏掉一个人才,也可能是人类的一大损失。
有些大学明确表示:不要那些能做出正确答案的学生,要寻找那些能提出好问题的学生;不要那些四平八稳的学生,要寻找那些有特点、有特长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亮点或者是特长的优秀生其实是差生。
大学筛选委员会对这个阶段的工作都非常慎重,只要有一个委员认为某个申请者值得详细讨论,委员会的所有成员就会从各个方面去思考问题、去发 掘申请者的潜能:该申请者曾经给他(她)的高中和社区造成了什么影响?他(她)将会给大学带来什么影响?这种影响可能出现在教室、球场、校园、社区……也就是说,这个学生能够给校园带来什么?本大学的特长和有利条件又能给这个学生带来什么?
第二类、可以称之为“短木板法”
一. 先由“地区代表”去阅读各自管辖区域的申请者的材料。这一个步骤的主要工作不是去挑选好的,而是去“过滤”差的——把25%~30%的最差的申请者“过滤”出来。最基本的衡量标准就是GPA。这儿GPA是大学重新算过的。在比较课程难度时,因为各个学校的GPA计算方法不一样,不在一条起跑线上。曾经见过一个全A学生,没有AP和高难度课程,连州大都在WAITING LIST上。
二. 把剩下的70%~75%的申请材料交给第二层审核者,进行全国性的综合审核。这些“二传手”再筛选掉20%~25%的不合格申请者;然后,把剩下的约55%的申请材料交给招生办的资深官员。第二轮刷掉的是标准化考试分数不够的。各个大学对这一条的线定得不一样。中国家长常常问分数线是多少?我们看到的只有前一年25%到75%学生的分数段。
三. 由这些资深的招生办官员再筛选、过滤掉约10%的“漏网”的不合格申请者。
四. 由最高级别的审核委员会对剩下的40%~45%的“幸存者”进行逐个讨论、互相对比、严格审核、认真筛选。
不管这个委员会的名字叫“招生”也好、“审核”也罢,它的组成人员、工作方式、审核机制,与上面介绍的筛选委员会的情况基本相似。
第三类、积分制
Reader先阅读材料。根据每一项的积分择优录取。前两年网上流留传过一个贴,叫美国大学录取标准公式。 这个贴的最先雏型是2011年发表在Princeton Review上面的一篇文章。后来越传越细化,洋洋洒洒几十项, GPA几分,标准化考试几分,学校名声几分,个人名次几分,LEGACY几分,体育几分,活动几分,竞赛几分,非代表性少数民族几分, 三代贫农(也就是祖祖辈辈第一个上大学的)几分……其实事情没有那么复杂。事情只要能量化,到我们老中手里一定能把它做到极致。其实各个大学的招生标准是不能量化的。他们的招生原则是多样化。
更多的申请者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招生官。但在美国大学,增加人手和预算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更多的大学只好采用提高效率的方式,以前审理一份申请,可能需要20分钟,现在只需要8分钟、甚至4分钟,这就意味着美国部分顶尖大学录取决策过程正在经历巨变,新的审核方式被称作Committee-Based(小组决策)。
这种审核方式最早由宾夕法尼亚大学引入,在2017-2018年申请季,至少有30个美国顶尖大学采用了这种新的录取决策机制,包括宾大、乔治亚里理工、莱斯、加州理工、斯沃斯莫尔、巴纳德学院等等。
新的审核方式对于申请者意味着什么呢?
1、申请不确定性加大。两种录取模式下,同一个学生可能录取结果完全不一样。例如一个学生GPA很低,但通过文书实际上是可以很好解释GPA低的原因,如果是同一个招生官看,可以看到全局,也许放这个申请者一马,但如果是两个招生官每个只看部分,很难全局去考虑这个申请者,造成有“毛病”的申请者很难在新的录取决策体系下被录取。所以,申请时,需要考虑大学的录取决策体系和过程,无形中加大了DIY和通过不专业机构申请者录取结果的不确定性。
2、文书本身的权重实际上在提高。在新的录取模式下,因为一个招生官基本上是完全看文书做出录取决策的,所以如果文书质量不高,更加容易造成被拒绝。
3、个性鲜明更加重要。
当然,这种决策方式也遭到了一些美国大学招办主任的质疑。但是,架不住申请数量太大,招办实在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相信这种录取决策方式在2019年申请季,会有更多的美国顶尖大学采用。
新的审核方式,激烈的竞争态势和录取的不确定,对于名校的申请者有一定着影响,当然美国名校申请存在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前段时间坊间一直有传闻: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美国政府正在考虑限制中国学生的留学签证等(后被证实虚假);特朗普的政策;以及加大系统对国际生名额的减少等,这些都会被大家考虑为或假想为影响申请者的因素,可以理解为外因。
留学也是一种投资,你的留学预算充足吗,简单3步,轻松了解留学预算?
费用计算
版权及免责声明:
1、如转载本网原创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寰兴留学(www.huanxingedu.com);
2、本网转载媒体稿件、图片旨在传播更多有益信息,并不代表同意该观点,本网不承担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图片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