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关于反思
美国教育的文章不断冒出来,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
美国教育要完!
△被“危机”的美国教育
这些内容如今集中出现,恐怕和美国疫情严重,推特治国的特朗普政府,以及陷入僵局的中美关系有关。虽然我从来也不想说美国政府的好话,也始终觉得美国在一些事情上犯了大错。
但如果客观理性来分析:美国教育是否已经糟糕到一文不值?它的优势和劣势到底有哪些?我们中国学生还有必要再赴美留学吗?
作为一个在国内既接受过普通教育(菜小),也接受过顶尖教育(985),而如今孩子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
美国教育,真没有刷屏热文所描述的那么脆弱,相反,它依旧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低龄教育的快乐,是有道理的
美国教育受抨击最多的,恐怕是它的
“快乐教育”。
如今一些热文会直接告诉你——快乐教育破产啦!
这些批评快乐教育的人认为:快乐教育就等于不学无术。根据咱们中国人的经验,学习本来就是个痛苦的过程,不痛苦就学不到东西。
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嘛!
那么,美国教育究竟快不快乐呢?快乐,低龄教育很快乐。
比如,我家孩子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每天光脚在校园里奔跑。他们春天种蔬菜,夏天采野花,秋天摘果子,冬天挖泥巴……
硅谷有所小学,因为谷里不下雪,为了让孩子们体验到冰雪的乐趣,还特意搞了几辆冷柜车,跑去附近山上运了几车雪,堆在学校的操场上让孩子们去打滚儿。
你可能会问,能这么干的学校,莫不是超级有钱的贵族学校?并不是,普通公立而已。
哪怕上了小学,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们也天天养个虫子玩个小鸟,似乎总也学不到什么“正经东西”。
但是我说过,美国教育的快乐,从来都是在低龄阶段。
而无数教育学研究和名人故事都会告诉你——低龄的快乐教育,是很有道理的!
最早的华人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从小就在数学上天赋异禀。可他的父亲杨武之(著名数学家),却从不愿意去急着去“开发儿子的天赋。
相反的,每当杨振宁拿着数论书去向父亲请教问题时,父亲都会劝他
“慢慢来,不着急。”
于是,杨振宁的童年,有大把时间用来和小伙伴们做一些无用却快乐的事情——制作简易幻灯机,在墙壁上放电影;在家里做化学实验;在自家屋顶看北斗星;跑到荷花池溜冰;在坡顶上骑自行车……
△童年时期的杨振宁和家人
父亲的“慢慢来”保护了杨振宁对科学的热爱,所以杨振宁本人也从不赞成小小年纪就埋头苦读,他说:“如果你做一件工作感到非常苦,那是不容易出成果的。”
过早的苦读,不光收效甚微,还容易磨灭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这一点上,美国在低龄阶段的快乐教育是有道理的。
二、小学高年级起,快乐教育荡然无存
在小学三四年级左右,其实美国教育的进度,就逐渐和中国教育相差无几了。
就拿数学来说,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美国人数学很烂,但美国的数学教育真的差吗?我家孩子今年四年级,练习册的差不多有一块砖那么厚。这和国内的教科书比起来,恐怕丝毫也不逊色了吧?
而美国老师,也绝不是很多人心目中,那种只会乱夸孩子的“傻白甜”。前段时间居家避疫,我家孩子上的全是网课。有几次,我女儿作业大概写得潦草了些,结果隔天老师就发来邮件,问我孩子一天会花多长时间在作业上。
我如实回答:“半个小时吧。”
没想到老师十分严肃地表示:“半小时完全不行。
四年级的小孩,每天起码要写三个小时作业。”
另外一次,我家儿子也是没有认真完成作业。他们的老师更加干脆,在给全班上完网课之后,直接开着摄像头,专门盯着他一个人,活活做了一个多小时的练习。
说实话,这两件事完全刷新了我对美国老师的印象——恍惚之中感觉穿越回了中国,面对的完全就是中国老师,特负责的那种。
总之,如果把受教育的整个过程看成“一条路”的话,那么
美国教育是一条开始容易,越往后就越艰难的登山之路。等进入大学教育,你会明白什么叫做真正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压力山大的高等教育
我曾利用业余时间,在美国一所大学学习。第一个学期,为了“轻松一些”,我只选择了三门功课。当时信心满满——我想自己堂堂一个985大学的“高材生”,应付这样的学习还不是绰绰有余?
没想到现实“啪啪”打脸。
短短三门课,每天光是写作业,就要写到半夜十二点到一点。其余时间,做社会调查,和同学开会讨论,准备公开演讲……三天一小考,五天一大考。批完分数的考卷摊开,赤裸裸地摆在进门的地方自取,简直比当年准备高考冲刺还要惨无人道。
但,不可否认的是,压力山大的美国高等教育,依旧是全球领先的。
根据QS世界大学排行榜(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世界最佳的20所大学中,有超过一半位于美国。
△三大榜单Top20(绿色为美国大学)
美国名校,培养出一大批先进技术和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MIT(麻省理工学院)至今已经诞生了80位诺奖得主;MIT校友创办的公司年营业收入总和已经超过2万亿美元。如果将其视为独立经济体的话,能在全球排名第11位;
耶鲁大学,毕业生里包括了5位美国总统,多国政治要员,和13位在世的亿万富翁。截止2019年,大学校友和学者中,一共产生了62名诺贝尔奖得主;
△毕业于耶鲁大学的美国总统,分别是第27任威廉·霍华德·塔夫脱、
第38任杰拉尔德·鲁道夫·福特、第41任乔治·布什、第42任比尔·克林顿、43乔治·沃克·布什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培养出107位诺奖得主。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此领导了“曼哈顿计划”;诺贝尓物理学奖得主欧内斯特. 劳伦斯在此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西博格等在这里发现了十六种化学元素,其中第97号元素“锫(Berkelium)”即是以“伯克利”命名的。
此外,伯克利还培养了大批高科技界的创业者,比如英特尔创始人戈登·摩尔和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斯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以及特斯拉的联合创始人马克·塔彭宁等等。
类似的美国大学,让我一一列举,估计要写上一天一夜。
其实,
越来越难的学习节奏,是符合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征的。
就好比一个人,你在他三岁的时候给他背1斤重的东西,然后每年逐渐加码,那么等到30岁,他也许可以毫不费力地背着100斤的东西快速前进;但如果让他三岁就背着100斤的东西前进,恐怕只会把他压到身体崩溃、怀疑人生。
△截图自知乎问题“美国孩子的学习压力大吗?”下面的回答(部分)
所以,尽管如今各个自媒体上,以及美国自己的媒体上,都在劈天盖地地批评美国教育,但如果你真的信了“美国教育要完了”,那我还是劝你冷静一下。
四、美国教育的几大“顽疾”
说过了美国教育的优点,也不得不谈一谈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
美国大部分地区的公立学区由当地城镇运营,并由地方财税提供资金。一个城镇的居民越富有,房屋的价值越高,上缴的房产税就越高,相应地,该地区的学校所获得的资金就越多。
美国《大西洋》杂志曾经刊登过一篇名为《好学校、富学校;差学校、穷学校》(Good School, Rich School; Bad School, Poor School)的文章,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将康涅狄格州的几个不同学区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
富裕学区格林威治,每年光是针对一个学生的支出,就比贫困学区布里奇波特多6000美元;
高收入地区的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轻松获得心理学专家的咨询辅导,拥有(学校免费发放的)个人笔记本电脑和最新教科书;
而贫困地区的学生,却用着15到20岁的“高龄”教科书,合用电脑,没有心理咨询老师……
另外,因为学区没钱,贫困地区的老师工资也比较少,班级学生人数又偏多,造成优质教师工作压力倍增,纷纷逃离……
所有这些都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素质低下——
康州最近对学生的英语和数学技能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贫困学区的合格率仅为60%左右;而富裕学区的合格率高达90%以上。
“轻理、重文、重运动”的教育文化
美国教育的另一个问题,是过于强调“领导力”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却忽视了对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推崇。
多年以来,“数学好”的孩子曾被许多美国人视为“书呆子”;啦啦队长和橄榄球明星在学校里的受欢迎程度,远远高于理科学霸……
几十年过去之后,美国教育界终于尴尬地发现——尽管拥有STEM教育体系,如今的美国孩子,却很少有人再愿意去学习科学技术了!
2009年,美国大学生的人数比1985年增加了超过50%。但是在“数学”和“统计学”这样的STEM专业,2009年的毕业生只比1985年多了区区400多人。
而学习“视觉和表演艺术”的美国学生,比学习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化学工程的三科的学生,加起来还要多。
在美国大学的理工科专业中,外国留学生占据了主导地位。
根据美国国家政策基金会的数据——国际学生占电气工程全日制研究生的81%,计算机科学79%,工业工程的75%,统计数据学的69%,机械工程的63%,土木工程的59%,和化学工程的57%。
五、如今的美国教育,依旧值得去体验吗?
最后,回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美国教育,是不是还值得去体验?
要搞清这个问题,先要来看看我们中国人在美国体验的,
究竟是哪个层次的教育。
美国知名教育研究者让·安永(Jean Anyon)曾对美国教育的分层现象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当时,她对分属三个经济社会阶层的5所学校进行了长期观察。
1980年,根据观察结果,安永发表了一篇后来在教育界被广泛引用的论文《社会阶层与隐藏的课程》(Social Class and the Hidden Curriculum of Work),详细阐明了美国不同阶层的学教育之间,所存在巨大的差别——
位于
“工人阶层”社区的学校强调“遵守规章流程”,教学充满死记硬背的程序,老师就是绝对权威,教学方式就是“灌输”,几乎不给学生提供做选择和做决定的机会;
中产阶层的学校强调“结果”,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去解题,目标是得到正确答案;
而在富裕阶层的学校里,学习成为了“充满创造力”,和“需要独立完成”的探索过程。学生们被不停地要求,去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学习对个人的提升远比正确结果更重要,倡导独立思考和作出正确的选择。
而老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的时候,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请你再多想想……”
如今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移民所接触的,其实已经是属于美国富裕阶层的所谓“精英教育”了。
毕竟,如今大部分新移民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能在好学区里给孩子购买一套学区房。小留学生们,也很多在收费不菲的私立学校里就读。
在这样的学校里,他们的数学和科学水准其实都是远远“超标”的。比如,在我儿子即将进入的初中教学课程里,甚至已经涉及到了当初我本人在国内上高中时所学习的内容。
而作为华人,因为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重视理工科”、“重视数学功底”的特点,反而让我们的孩子,超越美国孩子,有了更多进入名校、名企,和自主科技创业的好机会。
如何将“中国精神”,和美国教育中的“精华”(创新力、领导力、实践力)更好地融合起来,创造出属于我们本民族独有的一片天地,这才是相比于吐槽“美国教育要完了”之外,更需要中国父母和孩子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寰兴留学诚意推荐!侵删!
留学也是一种投资,你的留学预算充足吗,简单3步,轻松了解留学预算?
费用计算